正在阅读:王家巴山:注定与文物分不开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14
当前位置:首页 / 头条 / 头条资讯 / 正文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王家巴山:注定与文物分不开

转载 深度诸城网-大拿07-30 09:51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诸城地名文化 作者: 7478 阅读 0 评论 14 点赞

诸城博物馆的莫基人,共产党忠实的朋友,如今湮没几人知。 

宽厚仁慈 虎口救人

王元清先生是诸城市昌城镇王家巴山村人,1901年出生于富农家庭,自幼在家读书、务农,尤秉承其祖父和父亲之严格家训,养成了老实忠厚、真诚善良的品德。不惑之前,他曾在本村地主茂巨堂家当过二三年账房。其间,他对所有佃户都很和善,有求必应;对一时交不上租的贫户,他格外同情,不仅准予拖期,且从不催逼,更不退佃。乡里群众无不称赞他不欺穷附富和仁慈宽厚的人品。1986年召集该村的老人们座谈时,一些当年的佃农,仍不忘其宽容、关照之德,都说他是随其家传的好人而念及不巳。 

今日巴山社区

1941年的一天,驻相州据点的日本鬼子出来“扫荡”时,从王家巴山村抓去农民郑炳文等二人,对他们实行灌火油、压杠子等残无人道的酷刑,以寻找开心,使之被折磨得死去活来。当时,王元清因被“请”,正在相州地方武装邱德云部下千文书,他得知此事后对鬼子恶行十分气愤,便千方百计托人说情,并甘愿冒险自己做保,终使鬼子将二人放回。这事,在当时的群众中反响很大,都说王元清有胆识、讲正义。而王元清通过此事,也深知了邱德云的汉奸底细,遂趁邱于翌年死后,便毅然辞职回了家。 

1946年,王元清因深得群众信任,担任了村农会文书。他不仅工作认真负责,办事公道,且由于经常开会接受党的教育,思想更加开明。当他认识到自家也有剥削行为时,便主动向农会主席郑明奎提出:“快把我家的东西分了吧!我现在也是跟着共产党干事就得带这个头。”当时农会认为,他家虽是富农,但剥削成份不大,所以没有同意他的全部要求。 

共产党最可信赖的朋友

1947年秋天,在我区工作人员的领导下,王家巴山展开了土改复查斗争,农会把全村八十三户地主、三户富农和千村、保、甲长等伪事的人员,连同他们的家属约三百余人,都集中到十一间大祠堂里押着,以准备进行面对面的讲理斗争。王元清干过伪事,又有剥削收入,当然也在关押之中。7月初,由区里主持县独立团保卫,召开了几千人参加的斗争大会(有外村的干群)。当场,砸死了民愤很大的三十余人,其余仍押在祠堂里。那时,正值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,形势非常紧张。7月23日下午,从高密开往诸城的国民党军队之一路,经注沟突然出现在王家巴山,该村备战疏散不远的干群,被他们围截回来二百余人,都逼聚在南门里,其中有我区、村干部和民兵三十多人,当时在家养病的副区长孙宝臣也在内。

敌人四面架起机枪,威胁、引诱人们说出共产党的干部,可没有一个吱声的。这时,他们发现了押在祠堂里的人,不一会便领来了王元清,人们顿时异常紧张起来,生怕他说出谁是干部,谁是民兵…认人开始了,大家既为副区长担心,又各自考虑自己的处境,都压住了呼吸,大气不敢喘一口,就连小孩也不哭不闹,全场鸦雀无声,真是静得可怕。这时王元清先用眼把人们扫了几圈,便从他身边开始,边走边指着说:“这是好人,这是好人…”。当指了十几个人时,一个军官忙喝住问道:“都是好人,干部在哪里?”王却不慌不忙地说:“干部都跟着八路走了。”国民党军队是南方人,听不懂他的话,王便就地写了几个字:“八路、干部都走了,这些是好人”。尽管敌人又多方追逼,终没得到半句实话,最后,他们认为,王元清是被共产党关押的,不会对他们说假话,只好信以为真,除强留下部分男青壮年给他们干活外,将其余的人都放回家了。这时,王元清走到孙宝臣身边小声说:“二弟,你别去干活,快跟我走吧。王把孙直领到自已家。王家虽住了国民党的团部,但因为都巳认识他,所以没有进行盘查。晚上王对孙说:“明天快走吧,时间长了恐怕保不住安全。”孙很为难,因敌人处处防守严密,出入不易。后来俩人商议,由王主动出面,从敌人团部写个外出证明。第二天早上,王找到一个军官,说明给老总挑水,但井在村外,需写个证明,这军官是个文书,他很同意的写了。王借了一担水桶挑着,借了一个筛子给了孙,俩人便一前一后顺利地通过了大门木寨,安全出了庄,王没敢远送,挑着水便回家了。三天后,国民党军队走了,区里派出五个同志,到王家巴山查看各种组织情况和了解斗争对象的动态。通过各种会议展开了好人、坏人和斗争对象老实不老实的大评论。采取中红、黑点的办法,就是敌人住了这几天,根据个人的好坏言行中红黑点,中二十个红点的有大功,十个红点的二等功如果中二十个黑点,不管谁立即枪决,中十个黑点,进行关押。经过评论王元清因保护干部群众有功,中了二十个红点,立了大功根据王元清的表现,农会决定退还他家的牛和十间房屋及部分家产、农具。区里又把他的事迹报到县里,一致认为,王元清不计前嫌,拥护共产党,是党的最值得信赖的可靠朋友。 

全身心投入文物搜集保护

193年11月,王元清调到县文化馆任副馆长。后来又负责文物工作。这是一项新的工作,它包括文物的保护管理、文物的收集整理、文物的研究与宣传等。他赴省学习回县后,即刻投入了这项艰巨复杂而又鲜为人知的工作。1955年至1956年期间,他积极配合省文管会,开展了诸城县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。在县人委文教科直接领导下,抽调了各区文化站干部,组织了文物普查小组,分片调查了诸城各地的古迹名胜、故城、古墓葬、古建筑,并广泛收集了出土文物,建立了文物档案资料。

1958年,由诸城县人民委员会,公布了我县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。其中有古墓葬80处,白龙山烈士陵园1处古建筑1处(相州牌坊),故城遗址1处。公布以后又进行了插牌立标,标明了文物保护单位名称、时代价值、范围等,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重点文物的保护工作。时至今日,除了相州石刻牌坊,在“文革”中被破坏外,其余大部仍然完好。王元清先生,年虽50余岁,身体肥胖,且又不会骑自行车,凡外出调查、收集文物,都是徒步往返,不辞辛劳。当他得知百尺河镇王家大村有一户家藏古书甚多的消息后,便多次登门动员,耐心说服教育,终于将千余册古旧书收集到县保存。其中有清代《诸城县志)《康熙字典》《纲鉴》,以及“五经”、“四书”等经省图书馆专家鉴定,内有不少善本书,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。

1956年,王家巴山村为“挖坟取宝”将清代诸城名人、文物收藏及古币学家王兰溪墓葬挖开,出土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。他听说后急忙步行回家,联系本村干部,说明国家保护文物政策,把这一批文物大部收集起来,运县保存。这些文物内有古印110方,其中有战国时覆斗形玉印、汉代荆王玉玺、汉代龟钮关内侯、关中侯铜印、虎威将军铜印,还有清代王兰溪鎏金铜套印等等;古币中有春秋空首铲币、战国齐刀币、东周镒化园钱、汉代稀有的“四铢”铜币新莽的“大布黄千”10种布币、金错刀币等;最为珍贵的还有清乾隆年间、四大书法家刘石庵之孙、清代古币学家刘燕庭所诊藏的“齐篆古刀”币,秦代吕不韦监制的“少府”残戈,铸有“左宫”铭记的镂孔把柄残剑等。这批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,是反映诸城古老文明的实物例证。还有诸城市博物馆所存的国家一级文物—“元帅右监军印”,也是王元清先生经手收集到的。它反映了南宋时山东诸城地区,农民揭竿而起组织红袄忠义军,开展抗金斗争的历史史实,是十分罕见的珍贵国宝。其他还有清代才子窦光鼐的墨迹、刘墉的画影照片及大型青玉山子、汉代大型玉璧、薄如蛋壳而精美异常的清代瓷器等。总之,王元清先生几年中亲自经手收集的各种有价值的文物约三千余件,为诸城博物馆的建立莫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称他是我市博物馆莫基人,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里顺便说一件令人惋惜事,王元清先生不辞劳苦、倾注心血收集的清代大型铜佛像及怪兽(俗叫朝天侯)等多件文物,存于文化馆院内,后来竟被无知之辈以封建迷信品为由,悍然令人砸碎卖了废铜,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,实为可悲,可气!

下放劳动 背生毒瘤而亡

王元清先生一贯讲究实事求是,对上对下从不说假话。农业合作化、粮食统购统销时期,他回家看家,看到与听到本村及其它村庄存有强迫入社和统购粮食过火现象,心中甚为着急,感到与上级政策不太符合。于是便在学习中,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谁知,这却为自己种下了祸根。在1957年整风反右斗争中,有人“揭发”了他的学习发言,遂据此将真诚拥护共产党、热爱社会主义,且深得群众拥护、爱戴的王元清先生,打成了“右派分子”,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斗争,还以“诸城大右派”之名,刊登了《诸城县报》,罪状是攻击“三面红旗”,破坏党的农业合作化、粮食统购统销政策。后来又将他下放到昌城镇芝灵村劳动改造。其间,忧郁成疾,背生毒瘤(癌)于1959年含冤去世。终年58岁。

(文/任日新   编辑/飞走的东武山)

点击展开全文
已有14人点赞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

专题

查看更多
返回顶端